金瀾灣沂河大橋建成通車
是沂水縣目前橋面最寬、設計標準最高的一座橋
10月16日上午,歷時22個月的奮戰(zhàn),沂水縣城沂河之上再添新地標——由臨沂市政集團九公司承建的金瀾灣沂河大橋建成通車,這是沂水縣目前投資最大、橋面最寬、設計標準最高、施工難度最大的一座橋。寒露已過,時值深秋。站在風景如畫的沂河邊極目遠眺,正陽大橋、沂蒙山路沂河大橋、金瀾灣沂河大橋、北一環(huán)橋沂河橡膠壩、中心街中段停車場、沂水縣全民健身運動中心……一個個亮眼的城市新地標盡收眼底。
沂河之上“天橋飛架”
橋梁是空間的延續(xù)與擴展,也是城市發(fā)展的見證。
金瀾灣沂河大橋是沂水縣跨河發(fā)展、兩城同建的重要基礎工程,是沂水城區(qū)段第九座沂河大橋,也是沂水縣第一座獨塔斜拉橋。大橋以“瑞塔擎天”為設計主題,總長1115米,橋?qū)?5.5米至43米,雙向六車道,塔身采用鋼混組合橋塔,索塔高103.1米,索塔設置斜拉索30對。
奔流不息的沂河之上,金瀾灣沂河大橋“風起揚帆”,與正陽大橋“飛燕展翅”和沂蒙山路沂河大橋“夢圓五環(huán)”遙相呼應,這三座大橋橫跨沂河兩岸,就像一條條紐帶,將沂水縣東城與西城連接在一起,這是空間上的緊密連接,更是發(fā)展上的“緊密相擁”。
經(jīng)濟發(fā)展,交通先行。今年以來,沂水縣錨定“建設市域副中心、打造發(fā)展新高地、建設秀美新沂水”發(fā)展定位,深入實施“以河為軸、兩城同建”戰(zhàn)略,重點把道路、橋梁等基礎設施作為“兩城同建”的有效支撐來抓,著力構(gòu)架東西城貫通、聯(lián)通的大框架,形成了“一河兩岸、東西聯(lián)動、深度融合”的城市發(fā)展格局。瑞塔擎天,魅力無限。金瀾灣沂河大橋是完善跨河交通布局最濃墨重彩的一筆,更是兩城同建的點睛之作。它的建成通車,實現(xiàn)了沂水縣城區(qū)八縱七橫路網(wǎng)新突破,使沂水又多了一條聯(lián)系東西兩城發(fā)展的重要紐帶。它一手挽著西部龍灣新城,一頭連著東城經(jīng)濟發(fā)展,拉近了兩城的距離,使兩城成為一個生命共同體,大橋的建成必將全面助力兩城同建、推進文旅發(fā)展、增強城市功能、暢通城市血脈,促進沂水縣經(jīng)濟社會發(fā)展再上新臺階。
攻堅克難以雄心創(chuàng)精品
用匠心鑄精品,是城市建設者的職責所在。
精細和精度是金瀾灣沂河大橋建設中的兩個關鍵詞,精細是過程,是品質(zhì),精度是結(jié)果,沒有精細就沒有精度。在鋼索塔施工中,多截面異型索塔的拼裝質(zhì)量、測量精度成為施工中的難點。
鋼結(jié)構(gòu)受風速、溫度影響大,易變形,如何將這些影響因素控制到最小,是擺在項目部面前的一個難題。為此,經(jīng)專家多次論證,最終制定了一套明確的、可執(zhí)行性強的測量方案:無論何時吊裝鋼索塔,都先進行粗略調(diào)整,待次日凌晨5點前,再進行精準調(diào)整、焊接,以此來確保主塔吊裝位置的準確性。果然,在后續(xù)的施工中,順利將索塔精度控制在了毫米級,為后續(xù)斜拉索施工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值得一提的是,金瀾灣沂河大橋工程是山東省首個參與國家優(yōu)質(zhì)工程獎全過程質(zhì)量控制管理咨詢的市政工程。自2020年11月底開工之日起,項目部就確定了申報“國家優(yōu)質(zhì)工程獎”的目標,并于2021年6月、12月,2022年10月分別通過三次專家的現(xiàn)場咨詢。
金瀾灣沂河大橋是沂水縣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斜拉橋。“通俗講,金瀾灣沂河大橋就像一個巨人站在河里,用兩只手提起一座長1115米、寬35.5米至43米的大橋。30對斜拉索就是‘巨人’的兩只手。”臨沂市政集團九公司經(jīng)理王陽明告訴記者,每一根斜拉索都承受著大橋不同的重力,最長索長約168米,最大索力達330噸,這60根斜拉索共同“提起”重達1.8萬噸的橋梁。
作為斜拉橋的重要組成部分,斜拉索在大橋施工中起到連接主梁和主塔的作用,被稱為斜拉橋的“生命線”,因此,斜拉索安裝的三維空間定位成為關鍵。
“斜拉索兩端的索孔位置、方向、角度都決定著斜拉索安裝是否成功,空間坐標誤差需要控制在2厘米內(nèi),精準度要求極高。但凡出現(xiàn)一丁點兒偏差,斜拉索的受力就會受影響。”項目總工葛博超介紹,針對工序復雜、技術難度大、安全風險高、精度要求高的斜拉索安裝,項目部超前謀劃,精心編制斜拉索專項施工方案,從索導管預埋角度到索長的確定,創(chuàng)新性地使用了全站儀空間坐標定位法、索導管處安裝全站儀精確測距法等工藝,保證了索導管的精確定位與精準下料。最終,60根斜拉索順利完成安裝。
2020年11月,金瀾灣沂河大橋開工建設;2021年9月29日,鋼索塔鋼混結(jié)合段首個單元件完成吊裝;2022年3月22日,鋼索塔順利封頂;2022年10月16日,金瀾灣沂河大橋順利通車。
一分耕耘,一分收獲。項目建設至今,已經(jīng)獲授權發(fā)明專利一項《一種城市橋梁施工用的防墜落裝置》,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4項;8項QC成果榮獲國家、省級獎項;獲評省級工法2項、省級質(zhì)量信得過班組3項;兩項成果獲中施企協(xié)工程建造微創(chuàng)新技術大賽優(yōu)勝成果;一項成果獲山東省土木建筑工程建造技術創(chuàng)新成果競賽三等獎。
工匠精神擦亮橋梁底色
車行碧波上,人在畫中游。金瀾灣沂河大橋通車之際,記者來到沂水縣,近距離感受大橋魅力。極目遠眺,沂河之上,金瀾灣沂河大橋的“瑞塔擎天”造型設計尤具美感,橋面視野開闊,與周邊美景相映成趣。
通車當日早晨,得知大橋建成通車,沂水縣許多群眾興高采烈地來到現(xiàn)場,與家人、朋友一起拍照留念,用期盼已久的喜悅心情和手中的鏡頭記錄了這一難忘的時刻。“我們期盼已久的金瀾灣沂河大橋今天正式通車了,這是政府為民辦的一件大好事,也是一項為沂水人民開啟美好生活的民生工程。”沂水縣居民郝秋強激動地說。
站在金瀾灣沂河大橋橋首,朱俊曉抬頭便可以看到氣勢恢宏的大橋;叵肫22個月的建設歷程,朱俊曉感慨萬千。“這就好比一場‘一錘定音’的買賣,一丁點兒都錯不得。”
朱俊曉的身份,是金瀾灣沂河大橋的項目經(jīng)理,也是“大管家”。盡管已經(jīng)同橋梁打了9年的交道,可在大橋的每一天,朱俊曉仍覺得如履薄冰,“總覺得睡不踏實,每天早上早早就醒來。”作為項目經(jīng)理,大到吊裝計劃的安排,小到一顆螺絲釘?shù)木o固,朱俊曉都必須心中有數(shù)。
同樣睡不踏實的還有安全主管袁成軍。
時間拉回到2021年初夏,此時正在進行主塔下面長30米、寬21米的承臺鋼筋綁扎,緊接著還要澆筑混凝土,一環(huán)扣一環(huán),一刻也不能耽誤。由于每天長時間操勞,流汗過多,袁成軍的肩頸處起了一個直徑3—4公分的癤瘡,需要盡快手術切除。袁成軍看著承臺上近40人在緊張忙碌著,他不愿因為自己的原因而影響整個施工進度,一直忍受著疼痛。直到一個月后,順利澆筑完3150立方米混凝土后才去做手術。
鋼索塔吊裝是整個工程的重中之重。在鋼索塔吊裝的近6個月的時間里,從最初的十幾米高到頂部的86米高,每天攀爬2—3趟鋼索塔成了袁成軍的家常便飯。“高空作業(yè),最擔心的就是安全問題,所以我每天最少爬上去兩趟,檢查一下焊縫質(zhì)量,把誤差控制到2毫米以內(nèi),還有工人的安全措施等,無論何時都不能掉以輕心。”袁成軍堅定地說,“我是一名退伍軍人,只要是領導交給我的任務,就必須不打折扣地完成!”
“只要交給袁成軍的任務,我們都放心!”同事這樣評價他。
歲月如歌,初心如磐;仡櫧馂憺骋屎哟髽蚪ㄔO過程中所走過的每一步,所有參建人員感慨至深,在這段值得銘刻的日子里,所有人都付出了無盡努力和辛勤汗水。正是源于工匠精神的專注和對工程質(zhì)量的精益求精,金瀾灣沂河大橋必然會成為沂河兩岸又一道亮麗的風景線。
一座橋就是一條連接兩岸的紐帶,一座橋就是一道兩岸輝映的風景,一座橋就是一段兩岸蝶變的歷史。
臨報融媒記者 孫玉光 譚笑 通訊員 王一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