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7日,由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和中國日報社聯合主辦的山東對話全球“Z世代”分享交流會在濟南舉行。
“Z世代”又稱“網生代”,主要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人群。當“Z世代”來到山東,最想去哪里?來自世界各地的“Z世代”紛紛給出自己的答案:去濟南游大明湖、去青島看海、去曲阜逛孔廟、去泰安爬泰山……山東自然風光與人文歷史對“Z世代”有很強的吸引力。
來自俄羅斯的尤利婭是清華大學全球傳播使者,她對濰坊精巧而古老的風箏制作技法向往不已。“濰坊是風箏的發(fā)源地,這份傳統的技藝至今仍被傳承,并創(chuàng)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風箏新品。傳統與現代的融合,讓我感受到了文化遺產的迷人之處。”
除了風箏,茶藝、漢服等中華優(yōu)秀傳統文化元素也是尤利婭的“心頭好”。“我在網上發(fā)現一個新名詞叫‘中國式浪漫’,中國的孩子有著非常獨特的包容心、好奇心,他們可能不會直接表達自己的情緒,但是在這種內斂的背后,是非常獨特的含蓄情緒,這也是他們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。”尤利婭說。
來自埃及的對外經貿大學MBA畢業(yè)生沙利夫,年幼時便來到中國,如今的他已經擁有了自己的一家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。說起第一次來到山東的感受,沙利夫至今記憶猶新:“當時我出差來到山東,這里交通的便捷使我大為吃驚,而且地理位置優(yōu)越,還有很多進出國際市場的航線,是貿易出口的理想地點。最讓我吃驚的,是山東的智慧農業(yè)。我在田地和大棚里看到,精準的農業(yè)機器能夠完成智能檢測、智能灌溉、檢測農作物病蟲害等工作,這些智慧農業(yè)生產技術在農業(yè)生產中發(fā)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,埃及應該向山東學習發(fā)展智慧農業(yè)。”
說到山東,留下印象最深的事物是什么?這個問題,讓在場的“Z世代”們打開了話匣子。來自日本的中原秋櫻在山東體會到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“龍山黑陶、濰坊風箏,這些山東各地流傳下來的非遺技藝背后是代代傳承的工匠精神。工匠精神無國界,精神傳承的背后也是一種文化的代代流續(xù)。”對此,泰國的Chayan
Yailer深表贊同:“我在參觀齊魯制藥廠后,同樣發(fā)現他們利用古法工藝與現代科技融合制藥。”
“我很喜歡山東的文化古韻,尤其對儒家文化中的‘和諧共生’深有感悟。我認為,我們這一代是懂得表達與發(fā)聲的一代,更要將‘和諧共生’發(fā)揚光大。”來自中國臺灣的鄭雅羚說,“我在黑陶博物館看到了龍山黑陶,想到臺北的博物館里也有同樣的黑陶,這正是心心相印的證明。”
對來自哈薩克斯坦的Tomiris
Yelshibek來說,山東的鄉(xiāng)村令他念念不忘:“我在濰坊看到了移動式水果生產車間或工廠,覺得非常驚訝,通過詢問得知,這種集裝箱式的工廠也可以直接在我的祖國哈薩克斯坦生產水果,F在,很多年輕人都想離開農村到城市工作,在山東卻有大量的年輕人,他們扎根鄉(xiāng)村投身農業(yè),或是投資旅游業(yè),這離不開好政策的引導,還有年輕人振興鄉(xiāng)村的信念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