瑯琊新聞網訊 竹條為框,形狀似鼓,繡布繃面,燈光淺淺地氤氳其中,透著傳統(tǒng)紋樣積淀千年的美。
“這都是在傳統(tǒng)燈籠制作技藝上,融合繡花元素制作而成的。”臨沂市羅莊區(qū)非遺傳承人蘇國友在他的工作室內制作繡花鼓燈,妻子張紅在一旁張羅著發(fā)貨。
在這間名為“云川閣”的工作室內,一排排繡花鼓燈齊整擺放,細膩針腳呈現(xiàn)出的玉兔、醒獅、荷花等吉祥圖案躍然其間。蘇國友今年34歲,他說,自己的靈感來源是小時候過年時爺爺給他做的傳統(tǒng)紅燈籠。“傳統(tǒng)燈籠的主體是一圈紅紙,用高粱稈做框架,上面貼上窗花就完成了。”蘇國友說,雖然日子清貧,但老一輩人做燈籠,制樣選料樣樣考究,每個燈籠都是工藝與美術的完美結合,也是民間生活智慧的質樸體現(xiàn)。
從拿著燈籠玩到跟隨爺爺學做燈籠,年少時的蘇國友與手工結下了不解之緣。他開始探索,怎樣做出更美觀、結實、安全的燈籠,讓傳統(tǒng)美學可以更自然地融入實際生活中。
“十幾年前接觸了漢服文化,我想能不能也把繡花元素‘搬’到燈籠上。”蘇國友說,燈籠有吉祥美好的寓意,他便結合流行元素,設計出了各種喜慶的圖案。此外,傳統(tǒng)燈籠是弧形表面的,繡花容易變形,他干脆直接用做完防腐處理的竹條做框架,把燈籠改造成了“鼓”型,命名為繡花鼓燈。
在逐步改造燈籠的過程中,蘇國友將自己的作品發(fā)到貼吧里,認識了同為手工愛好者的棗莊姑娘張紅。“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,我們很快就熟絡了起來。”蘇國友說,戀愛到結婚的過程中,二人的靈感“碰撞”給了他更多設計思路,他們也通過網絡迎來了第一批顧客。2017年,他們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,后又以兒子的名字將工作室命名為“云川閣原創(chuàng)工作室”。
這些年,伴隨著國風文化的方興未艾,全國各地的旅游景區(qū)也向其拋來了“橄欖枝”,制作精美、細節(jié)豐富的繡花鼓燈“借勢”銷往了各大旅游景點、文創(chuàng)館等;蘇國友也多次組織傳統(tǒng)手工藝制作活動,與多家學校、公司、社團合作舉辦傳統(tǒng)燈籠制作體驗活動;夫妻倆將繡花鼓燈“搬”到線上,收獲了不少粉絲。2020年,蘇國友的“傳統(tǒng)燈籠制作技藝”正式成為臨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蘇國友說,那是繡花鼓燈銷售勢頭最盛的幾年。近兩年,有商家拿他們設計的圖案進行大批量生產,對繡花鼓燈的銷量造成了不小的沖擊。“盡管如此,我們還是會堅持原創(chuàng)設計。”蘇國友沉默了幾秒,緩緩地說,“不管以前還是現(xiàn)在,手工都是需要用耐心去打磨的。”
臨報融媒記者 趙琳琳 通訊員 董青 周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