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12日,“我希望紀念碑上也能有她的名字……”2個月前,臨沂市首例醫(yī)護人員遺體器官捐獻者、蘭陵縣人民醫(yī)院護士吳清芳家屬的心愿得以圓滿實現(xiàn),經(jīng)過60天的籌備,臨沂市紅十字會將“吳清芳”的名字鐫刻在臨沂博愛園內(nèi)的遺體捐獻紀念碑上,與“她”一起的還有21個名字,他們均是2024年以來進行遺體器官捐獻的大愛之人。
1月9日,蘭陵縣人民醫(yī)院上演了一場感天動地的“生命接力”,在親屬們悲慟的哭聲中,年僅54歲的蘭陵縣人民醫(yī)院護士吳清芳在親人的見證下,完成了生前心愿,無償捐獻了肝、腎和眼角膜,用生命延續(xù)生命,至少使全國各地的5名患者獲得新生和光明,她也成為臨沂市第133例、首例實名登記的醫(yī)護人員器官捐贈者,促使臨沂器官捐獻事業(yè)前進一大步。
10日上午,春日的祊河波光粼粼,臨沂博愛園內(nèi)的遺體捐獻紀念碑前,一位老者在認真地雕刻,“吳清芳”三個金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。雕刻師名叫彭學波,自2018年博愛園落成,他便與這座紀念碑結(jié)下不解之緣。每年3月他都會接到一項特殊的任務,那就是在紀念碑上鐫刻上一年度遺體捐贈者的姓名,有時候十幾個,有時候二十幾個,今年已經(jīng)是第7個年頭。“這些人的心胸可了不得,我得把名字寫好……”彭學波說,因為紀念碑石頭凹凸不平,每個名字必須手工雕刻,劃線、書寫、雕刻、描金四道工序一樣也不能少,他至少需要忙碌兩天才能完成,讓每個筆畫都注入敬意。
市紅十字會四級調(diào)研員高興國輕輕撫摸著紀念碑上的名字,他幾乎識得上面的每一個人,也講得出每一個家庭的故事。“段坤恩”“王任飛”……150余個名字里,不僅有年幼的孩子,還有五六十歲的老人,更有一起簽訂捐贈協(xié)議并被鐫刻在一起的夫妻。生前,他們再普通不過,他們是教師、司機、工人、農(nóng)民、學生;身后,他們在生命的最后時刻,自愿用血肉之軀為醫(yī)學教育事業(yè)做貢獻,幫助無數(shù)素昧平生的重癥患者重獲“新生”。
“一年一度的鐫刻,旨在弘揚和緬懷遺體捐獻者們的偉大善舉,如今已有150個名字被鐫刻,博愛園也逐漸成為集宣傳教育、紀念追思、精神傳播為一體的文化園區(qū),每年清明節(jié),家屬、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到這里緬懷和紀念捐獻者,那些值得銘記的大愛之舉得到廣泛傳頌。”高興國表示。
截至目前,臨沂市紅十字會系統(tǒng)實現(xiàn)遺體捐獻66例,角膜捐獻85例,器官捐獻138例。捐獻志愿登記共59620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