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眾網(wǎng)·海報新聞記者 林鵬 黃孟娜 臨沂報道
黃家奎說,“烈士尋親”活動,了卻家里三代人的心愿
65歲的黃家奎盡管早已過耳順之年,大伯“黃勝增”這個名字,在他腦海中的烙印,卻如同年輪有增無減。
這種難以磨滅的印象,源于一家三代人的不停尋找,更源于這個名字背后的榮光。
“黃勝增是我的大伯,當兵那會才16歲,犧牲時不到20歲。”近日,在沂水縣高橋鎮(zhèn)宋家岔河村,黃家奎面對大眾網(wǎng)·海報新聞記者,將這位家中長輩的相關事跡娓娓道來。
黃家奎的爺爺1938年入黨,曾在區(qū)中隊跑情報。這種經(jīng)歷,更使老人對黨和軍隊有著深厚的情感。后來,當動員村中年輕人參軍時,老人毫不猶豫讓長子黃勝增入伍。
據(jù)黃家奎大姑介紹,大哥黃勝增參軍以后,只回過一趟家。“當時身著解放軍軍裝路過村中,短暫停留之后,繼續(xù)行軍走了。”88歲高齡的老人邊說邊拭熱淚。
家人匆忙一見即成永別。沒有盼到黃勝增凱旋,等來的是他犧牲的消息。
黃勝增犧牲后,家人們悲痛不已。母親整天到大街上哭,因為悲傷過度,最后身患嗜睡之病,一年多后去世,年僅43歲。
黃家奎說,大伯黃勝增作為長子,在爺爺奶奶心中分量極重。幾乎從得知黃勝增犧牲消息的那一刻起,一家人就開始了不停的尋找,期盼烈士魂歸故里。
這一找,就是70多年。
相關資料顯示,黃勝增犧牲在土山集,生前系機槍連通訊員。
按照這些信息,早在新中國成立前,黃家奎爺爺就踏上了尋找愛子之路。新中國成立后,老人又去濟南托人查詢,后又前往菏澤。“當時一些地方土匪尚未完全肅清,還有打黑槍的。”黃家奎說,盡管道路難行,危險重重,爺爺從不畏懼。奈何黃勝增身葬何處,始終杳無音訊。
從黃家奎爺爺開始,黃家開始了三代人不間斷接力尋找。
黃家奎的父親,也希望能夠找到去世的大哥。“十年動亂”時期,黃勝增有個戰(zhàn)友在北京鼓樓大街附近居住,給黃家來過一封信,介紹了黃勝增的一些情況。黃家奎父親本想去北京,核實相關信息?梢驗樘厥鈺r期,北上之路并未成行,就此遺憾錯過。
長輩們對親人的尋找,感動著黃家奎。
多年后,黃家奎到北京出差,專門來到鼓樓大街,也沒有找到大伯的戰(zhàn)友。“這位老人應該知道我大伯的情況,我當時但凡再年長幾歲,一定要去北京了解情況。”很多年后,黃家奎仍引為憾事。
“除此之外,我前后多次前往曹縣尋找,退休以后又去過泗水。”黃家奎還兩次去沂水縣民政局查詢,均沒有結(jié)果。
三代人的接力尋找,盡管困難重重,黃家奎內(nèi)心找大伯的決心,卻從未改變。
受大伯的鼓舞和感召,1974年,黃家奎參軍入伍,并在部隊光榮入黨。在部隊近20年后,黃家奎轉(zhuǎn)業(yè)到濟南工作。不僅黃家奎當兵,他的兒子也走進了軍營。黃家奎其他親人的后代中,參軍者亦不在少數(shù)。
“優(yōu)秀的人,人人敬愛。村里和家族對大伯的贊譽,深深影響著我。老人們內(nèi)心也盼望找到我的大伯,了卻心中遺愿。爺爺直到去世,仍念念不忘長子。”提起先人往事,黃家奎說,如果找不到大伯,在他心中總是遺憾。
祖國也沒有忘記那些犧牲的烈士們。四年前,有關部門在宋家岔河村為黃勝增立起烈士墓碑,讓黃家奎十分感動。“如今,烈士尋親活動幫我們家了卻多年的心愿,知道大伯安葬于曹縣西南十五里李寨,也觸發(fā)了對老一輩人的懷念!”黃家奎說,如今得償所愿,將來一定會去曹縣去祭拜,告慰先人英靈。
“青山埋忠骨,熱血照春秋。”多年前,無數(shù)年輕的烈士血灑戰(zhàn)場,他們的父母、妻子、兒女苦尋多年,一生盼望接烈士回家,如今終得消息。然而目前仍有很多烈士正在尋找家人,如果您是烈士親屬或者有相關線索,請第一時間撥打電話0531-85193610告知,讓我們一起攜手,幫助英雄早日回家。